零五文档网 - www.lwzxt.com 2024年05月02日 14:17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高考2023生物知识点总结图(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5-02 15:55:04

    篇一: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高中生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

      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

      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

      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是双层的。

      4、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5、1970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8、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五、酶的发现史(必修一第78页、第81页)

      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必修一第100页、第101页)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3、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4、1845年,德国的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和水绵进行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8、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卡尔文及其合作者用小球藻做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14C标记CO2追踪,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附: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七、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史(必修二第2—33页)

      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假说—演绎法)(★)。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但未引起任何反响。

      2、1900年,三位科学家重新发现孟德尔的工作,人们开始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理论的重要意义。

      3、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4、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5、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1903年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法)(★)

      6、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假说—演绎法)(★),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他还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7、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八、遗传物质的发现史(★)(必修二第42页)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九、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必修二第47页)

      1、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物图谱。

      2、查哥夫,发现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3、1953年,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构建法)。(★)之后不久,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提出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4、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5、1957年克里克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中心法则。

      6、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十、育种相关:

      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十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史(必修二第110页)

      1、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在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美国人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十二、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现(必修三第8页)

      1、贝尔纳,法国人,,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十三、促胰液素的发现(必修三第23页)

      1、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2、斯他林和贝利斯,在小肠黏膜提取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四、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必修三第46页)

      1、1880年,达尔文根据向光性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物质),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2、1910年,鲍森·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1914年,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1928年,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生长素。

      6、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IAA)。

      十五、种群与生态系统(必修三第67页、95页)

      1、生态学家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3、1952年,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从系统的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虫密度,一方面改造飞蝗发生地。他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生态工程”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观点

    篇二: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2023高考生物考点归纳大全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细胞中的化学元素,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3、细胞与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4、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

      5、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功能有:结构蛋白、催化作用(酶)、运输载体、信息传递(激素)、免疫(抗体)等。

      6、核酸是由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连接而成的长链,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核酸分DNA和RNA两种。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T、G、C。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碱基是A、U、G、C。

      7、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大致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人和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

      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9、一般地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万成分中含量最多。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是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和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2、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13、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14、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5、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16、一般地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万成分中含量最多。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是自由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和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17、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18、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骨架,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细胞膜的功能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作用是相对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9、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0、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21、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2、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CO2在第二阶段产生,水在第三阶段产生。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溴麝香草酚蓝鉴定CO2(蓝变绿变黄),重铬酸钾鉴酒精(橙色变成灰绿色)。

      23、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24、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产物有[H]和ATP。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5、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多少、光照强度、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

      26、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这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周期的大

      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27、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30、癌细胞的特征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表面发生变化。

      31、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癌变是一种多基因累积效应。

      32、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具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高考生物学习方法大全

      1、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掌握高中生物的学习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的学习有自身的规律,掌握这些生物的学习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

      用。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我们需要明白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

      3、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4、学习生物还需要有浓厚想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会发现高中生物学起来真的很有趣。

      5、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

      、标本

      、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提升知识的理解效果。学习生物时,零散知识条理化,理论知识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等突破难点的方法,都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好方法。

      6、严谨是生物学科最大的特点,往往在概念上差之毫厘,结果上可能就会谬之千里。在碰到自己常错的题目或是一些经典题目,高三学生要学会整理错题。不要放过任何错题,只有现在把所有的错题改正并掌握好,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7、想要学好生物,对于课本中的实验也有给予重视,像是孟德尔测交实验就是考试中经常出题的点。另外实验中的常用方法也是考试中的重要出题点,像是演绎推理法、控制单一变量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由此可以看出课本实验的重要性。

      8、在做题时不能只做,还要学会分析。要知道题目考察的是什么,然后对照着书上的知识点复习,这样学习更有针对性一些。对于做错的生物题一定要做好标记或是整理在错题本上,这样可以在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

      高考生物必考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__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篇三: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2023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膜

      (1)组成:主要为磷脂双分子层(基本骨架)和蛋白质,及少量糖类。(其他具膜的细胞结构的膜成分与之相似)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磷脂和蛋白质的运动);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通透性。(3)功能:保护

      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传递、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

      (4)细胞膜的制备: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取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新鲜的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二、细胞壁: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

      和保护

      功能;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

      三、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为代谢提供场所和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

      (2)细胞器:

      线粒体(双层

      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可增大膜面积),细胞有氧呼吸

      的主要场所(第二、三

      阶段),含少量DNA和RNA。

      用健那绿染液染呈蓝绿色,用铁苏木精染色呈蓝色。

      叶绿体(双层

      膜):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类囊体(可增大膜面积)上有色素,类囊体

      和基质

      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

      的场所。(注意区分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具体场所)含少量的DNA和RNA。

      内质网(单层

      膜):是有机物

      的合成“车间”,蛋白质

      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

      的形成有关(可形成囊泡),植物中与有丝分裂细胞壁

      的形成有关。常在抗体的分泌、植物的有丝分裂中考到。

      液泡(单层膜):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核糖体(无膜结构):合成蛋白质

      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将氨基酸缩合成肽链,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与动物和低等植物

      细胞的有丝分裂

      有关(间期复制)。

      溶酶体:(单层膜):含多种水解酶,常考效应T细胞能和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小结:

      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

      、叶绿体;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

      、高尔基体

      、液泡等;

      非膜的细胞器:核糖体

      、中心体;含有少量DNA和RNA(能复制和转录)的细胞器:线粒体

      、叶绿体;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场所?(生物体外)

      2.基因工程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3.基因工程利用的技术?(基因重组和转基因技术)

      4.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重组)

      5.基因工程的别名?(DNA重组技术)

      6.基因工程的目的?(获得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

      7.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工具酶?(限制酶,DNA连接酶)

      8.限制酶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原核生物中)

      9.限制酶的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

      10.限制酶的特异性?(限制酶只能识别特定的双链DNA序列,并在特定的切割位点切割)

      11.限制酶的专一性?(不同的限制酶识别不同的核苷酸序列)

      12.限制酶作用的结果是?(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13.DNA连接酶的种类?(2类。来自大肠杆菌的E.coliDNA连接酶(只能催化连接黏性末端),来自T4噬菌体的T4DNA连接酶(既能催化连接黏性末端也能连接平末端))

      14.DNA连接酶的作用位点?(磷酸二酯键)

      15.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DNA连接酶催化连接DNA片段,不需要模板,DNA聚合酶催化连接单个脱氧核苷酸,需要模板)

      16.载体的种类?(质粒(最常用),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17.作为载体必备的条件?(能够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自我复制,对受体细胞无害,有一个或多个酶切位点,具有标记基因)

      18.质粒?(独立于拟核以外的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19.标记基因的作用?常用的有?(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四环素抗性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20.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质粒是否是天然质粒?(不是,使用的是人工改造过的天然质粒)

      2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步骤?(4个,获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工程),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2.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23.基因文库的分类?(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如cDNA文库))

      24.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原理?(DNA复制)

      25.PCR技术操作环境?(生物体外,在PCR扩增仪中)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整理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1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1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1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15.DNA,R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1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17.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18.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19.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0.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结合水(4.5%)

    篇四: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2022-2023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考点精华总结归纳总结

      2022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对于生物学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认为生物是纯理科的东西,一起来看看2022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目录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高考生物知识点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style="text-align:right;">〈〈〈返回目录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

      毛霉的生长:条件: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来源:1.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2.直接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时间:5天

      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腌制的时间约为8天左右。

      用盐腌制时,注意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3.调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4.浸提毛酶菌丝上的蛋白酶。

      配制卤汤: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酒的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以防腐;2.与有机酸结合形成酯,赋予腐乳风味;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香辛料的作用:1.调味作用;2.杀菌防腐作用;3.参与并促进发酵过程

      防止杂菌污染:①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要用沸水消毒;②装瓶时,操作要迅速小心。整齐地摆放好豆腐、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style="text-align:right;">〈〈〈返回目录

      高考生物知识点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

      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style="text-align:right;">〈〈〈返回目录

      2021高考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

    篇五: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2023年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生物必背学问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尿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由于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不等于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由于血液是红色的。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需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育,利用细胞增值的原理。

      7.细胞板不等于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整是体液调整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整。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加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这个点昨天一摸理综就考了),推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行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

      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主要”如何理解?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状况下性状能表达?...1.单倍体,2,纯合子,3.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不等于染色体组型不等于基因组。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元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或XY.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心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一般培育基无法培育,之能用活细胞培育,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留意事项:(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殊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肯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6)一次杂交试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7)遗传图解的书写肯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分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肯定要写,特殊留意括号中的说明。(8)F2消失3:1(Aa自交)消失1:1(测交Aa×aa),消失9:

      3:3:1(AaBb自交)消失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意基因分别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意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消失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11)F2消失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育)、最简洁育种方法(自交)。(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14)遗传病不肯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19.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糖蛋白(识别功能,如受体、MHC等),载体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别,减数其次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着丝粒断裂,减数分裂有基因重组,有丝分裂中无基因重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

      过程中有联会、四分体时期。(识别图象:三看法针对的是二倍体生物)。

      21.没有纺锤丝的牵拉着丝粒也会断裂,纺锤丝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单体均分到两极。

      22.精子、卵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全能性较大、无细胞周期。

      23.表观光合速率推断的方法:坐标图中有“负值”,文字中有“试验测得”。

      24.哺乳动物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厌氧型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植物无氧呼吸一般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

      25.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实例:克隆羊),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26.基因探针可以是DNA双链、单链或RNA单链,但探针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贫血症),则探针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荧光标记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DNA作为探针。

      27.病毒作为抗原,表面有多种蛋白质。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体有多种。即一种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分子)引起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多种(一种抗原分子对应一种特异性抗体)。

      28.每一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所以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MHC受体是有很多种的,而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

      抗体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环素)只对细菌起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不能对病毒起作用。

      30.转基因作物与原物种仍是同一物种,而不是新物种。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为定向变异。

      31.标记基因(通常选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重组质粒是否被导入受体细胞(不含抗性)而选择性培育基(加抗生素的培育基)的作用是:筛选是否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抗生素针对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32.产生新物种推断的依据是有没有达到生殖隔离;推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能否交配胜利并产生可育后代。

      33.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而不是培育出动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浆细胞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6.0℃时,散热增加,产热也增加,两者相等。但生病发热时,是由于体温调整力量减弱,产热增加、散热不畅造成的。

      37.免疫特别有三种: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全部细胞器中,核糖体分布最广(在核外膜、内质网膜上、线粒体、叶绿体内都有分布)。

      39.生长素≠生长激素。

      40.线粒体、叶绿体内的DNA也能转录、翻译产生蛋白质。

      4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指都是由受精卵分裂过来的细胞,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中,DNA相同,而转录出的RNA不同,所翻译的蛋白质不同。42.精原细胞(特别的体细胞)通过复制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精原细胞。

      43.tRNA上有3个暴露在外面的碱基,而不是只有3个碱基,是由多个碱基构成的单链RNA。

      44.观看质壁分别试验时,细胞无色透亮,如何调整光线?缩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45.抗体指免疫球蛋白,还有抗毒素、凝集素。但干扰素不是抗体,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和免疫调整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46。基因工程中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限制酶可以不同。

      47.基因工程中导入的目的基因通常考虑整合到核DNA,形成的生物可看作杂合子(Aa),产生配子时,可能含有目的基因。

      48.寒冷刺激时,仅甲状腺激素调整而言,垂体细胞表面受体2种,下丘脑细胞表面受体有1种。

      49.建立生态农业(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中人的作用特别关键。

      50.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溶菌酶。

      51.外植体:由活植物体上切取下来以进行培育的那部分组织或器官叫做外植体。52.去分化=脱分化。

      53.消毒与灭菌的区分:灭菌,是指杀灭或者去处物体上全部微生物,包括反抗力极强的细菌芽孢在内。留意,是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还有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也就是可能致病的微生物啦,细菌芽孢和非病原微生物可能还是存活的。

      54.随机(自由)交配与自交区分:随机交配中,交配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同,而自交的基因型肯定是相同的。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前提无基因的迁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自交多代,基因型频率是变化的,变化趋势是纯合子个体增加,杂合个体削减,而基因频率不变。

      55.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部,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56.血友病女患者基因治疗痊愈后,血友病性状会传给她儿子吗?能,由于产生生殖细胞在卵巢,基因不变,仍为XbXb,治愈的仅是造血细胞。

      57.叶绿素提取用95%酒精,分别用层析液。

      58.重组质粒在细胞形状成,而不是在细胞内。

      59.基因工程中CaCl2能增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对植物细胞壁无效。

      60.DNA指纹分析需要限制酶吗?需要。先剪下,再解旋,再用DNA探针检测。外分泌性蛋白通过生物膜系统运输出细胞外,穿过的生物

      膜层数为零。

      61.叶表皮细胞是无色透亮

      的,不含叶绿体。叶肉细胞为绿色,含叶绿体。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62.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均有水生成,均有水参加反应。

      63.ATP中所含的糖为核糖。

      64.并非全部的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如菟丝子是寄生)并非全部的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蛔虫);蚯蚓、螃蟹、屎壳郎为分解者。

      65.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协调运动的作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为血糖,体温,渗透压调整中枢。下丘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

      66.胰岛细胞分第4/6页泌活动不受垂体掌握,而由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掌握,也可受血糖浓度直接调整。

      67.淋巴循环可调整血浆与组织液的平衡,将少量蛋白质运输回血液.毛细淋巴管堵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68.有少量抗体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69.真核生物的同一个基因片段可以转录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缘由:外显子与内含子的相对性。

      70.质粒不是细菌的细胞器,而是某些基因的载体,质粒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

      71.动物、植物细胞均可传代大量培育。动物细胞通常用液体培育基,植物细胞通常用固体培育基,扩大培育时,都是用液体培育基。

      72.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

      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如:蓝藻)。

      73.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74.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75.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育不含病毒的植株。是由于病毒来不及感染。

      76.植物组织培育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育,一般用葡萄糖培育。

      77.需要熟识的一些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

      78.需要熟识的真菌:酵母菌、霉菌(青霉菌、根霉、曲霉)。

      79.需要熟识的病毒:噬菌体、艾滋病病毒(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80.需要熟识的植物:玉米、甘蔗、高粱、苋菜、水稻、小麦、豌豆。

      81.需要熟识的动物:草履虫、水螅、蝾螈、蚯蚓、蜣螂、果蝇。

      82.还有例外的生物:朊病毒、类病毒。

      83.需要熟识的细胞:人成熟的红细胞、蛙的红细胞、鸡血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靶细胞、汗腺细

      胞、肠腺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分生区细胞、成熟区细胞、根毛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叶肉细胞。

      84.需要熟识的酶:ATP水解酶、ATP合成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限制酶、RNA聚合酶、转氨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85.需要熟识的蛋白质:生长激素、抗体、凝集素、抗毒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血红蛋白、糖被、受体、单克隆抗体、单细胞蛋白、各种消化酶、部分激素。

      高考生物重点学问:生物的生殖学问

      一、生殖的类型

      名词:

      1、生物的生殖:每种生物都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这就是~。

      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易保持亲代的性状。

      3、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4、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是生物体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如变形虫、细菌、草履虫。

      5、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酵母菌。

      6、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霉、曲霉。

      7、养分生殖:植物的养分器官(根、茎、叶)发育为新个体,如

      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

      8、嫁接: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物体的方法。

      9、植物组织培育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消毒→接种→愈伤组织(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10、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相互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

      11、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凡是种子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

      12、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

      13、花粉管:是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

      14、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体为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染色体为3N),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

      15、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叫做~。

      语句:

      1、凡是种子植物用种乎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由于要

      11产生种子,必需经过双受精作用,即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所以必定是卵式生殖。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量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分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4、植物组织培育的优点是:A、取材少,培育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B、便于花卉和果树的快速繁殖、便于培育无病毒植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C、易保持亲代的性状。

      5、克隆:无性生殖中一种方式。克隆的特点是由一个生物体的一部分(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克隆出来的个体以及同一无性繁殖系内的各个个体遗传基础在正常状况下完全相同。

      6、植物组织培育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克隆技术是利用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高考生物重点学问:植物的激素调整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肯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长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

      12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整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爱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凹凸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原因。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3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肯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需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需去掉雄蕊,来阻挡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觉:(1)达尔文试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旧向光生长。——达尔文对试验结果的熟悉: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2)温特试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试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3)郭葛结论:分别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肯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14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凹凸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肯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15

    篇六: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篇七: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2023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2023(最新)

      很多高考生已经开始备战高考了,那么生物这门科目应该怎么复习呢?知道哪些生物知识点才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吗?以下是小编准备的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2023,欢迎借鉴参考。

      高考生物必背的重点知识点有哪些

      1.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2.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3.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4.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5.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6.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7.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9.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10.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11.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12.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13.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4.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5.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6.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7.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8.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

      19.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的细胞分裂过程一定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20.动物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2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22.只有顶芽才能产生生长素、侧芽不能产生生长素。

      23.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24.抗体、胰岛素等的分泌方式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是主动运输。

      25.浆细胞能识别抗原。

      26.激素、神经递质、mRNA发挥作用后不被分解。

      27.渴觉中枢、痛觉中枢在下丘脑。

      28.双子叶植物的根不具有顶端优势。

      29.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就能发生改变。

      30.半透膜就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3)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克里克还提出中心法则: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

      (5)富兰克林——DNA衍射图谱。

      (6)查哥夫——腺嘌呤(A)量=胸腺嘧啶(T)量,胞嘧啶(C)量=鸟嘌呤(G)量。

      (7)英国遗传学家缪勒——用X射线照射果蝇,发现突变率大大提升。

      二、生命活动的调节

      (1)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沃泰默——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经调节。

      (4)斯他林和贝利斯——促胰液素可存在“化学调节”(并命名该调节为“激素”)。

      (5)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验证金丝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6)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7)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三、生态系统

      (1)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2、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汽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如玫瑰油、薄荷油等(也可用萃取法)。

      3、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常使用压榨法,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

      4、胡萝卜素的提取一般用萃取法。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出有机溶剂,获取纯净的植物芳香油。

      5、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所以适宜用作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6、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汽一同蒸馏。故适用于蒸馏法。

      7、玫瑰精油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目的是增加水层密度,使油水分层。分离油层后加无水Na2SO4,目的是除去水,再过滤去除Na2SO4。

      8、橘皮压榨前用石灰水浸泡,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9、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所以适于用萃取法。

      10、萃取时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有机溶剂燃烧、爆炸。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高考生物相关知识点归纳

      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篇八: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2)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细胞外液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示】

      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6、体温调节过程:

      7、调节方式:

      寒冷环境下: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神经调节。

      8、调节中枢:下丘脑

      9、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10、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的原因: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水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也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4、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5、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6、调节中枢:下丘脑

      7、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特别提示】

      ①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到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无机盐平衡的原因: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3、调节激素: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5、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6、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平衡的原因: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升高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

      (补充:血糖降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激素→血糖升高)

      6、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肝脏完成)

      7、调节中枢:下丘脑

      8、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9、糖尿病

      血糖不平衡:过高—糖尿病。(过低—低血糖病)

      (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①多尿: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6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②多饮: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③多食: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④体重减少: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

      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4)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

      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注: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2)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先天性的)

      特异性免疫: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

      (后天性的)

      (3)特异性免疫

      ①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为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T淋巴细胞。

      ②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体液中的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附:人教版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特别提示】

      ①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

      ②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

      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作用对抗原

      象

      区效应B细胞产生的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别

      作用方抗体与相应的抗原②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有关免疫式

      特异性结合。

      细胞的效应。

      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联系

      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4)再次免疫的特点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①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再次免疫反应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③再次免疫反应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破坏的、或癌变的细胞并及时清除。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

      ①原因: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②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缺乏B细胞或T细胞。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③举例: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艾滋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遗传物质:

      2条单链的RNA。

      攻击对象: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发病机理:(书P2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2)自身免疫病

      ①原因: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②举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3)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①原因: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举例:有人接触花粉引起寻麻疹,吃海鲜呕吐等。

      【特别提示】

      (1)过敏原属于抗原,但它有个体差异性。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但它产生的抗体分布部位不同于体液免疫,它只是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3)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

      6、免疫学的应用

      (1)研制疫苗: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

      如: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根除了这种传染病的发生。

      (2)检测抗原:根据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异体器官移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原因: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移植的器官。

      11措施: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原理:使免疫系统反应变得“迟钝”。

      第二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构成。(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3)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方向: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轴突→细胞体或轴突,不能反向)

      (5)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激素名称

      部位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质

      多肽

      肾小管、集合1化学性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调节水平衡、血压

      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胸腺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含I)

      胸腺激素

      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

      多肽

      垂体

      全身

      甲状腺

      性腺

      全身

      免疫器官1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控制性腺的活动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

      甲状腺

      肾上腺髓肾上腺激素

      质

      肾上腺皮醛固酮

      固醇

      质

      胰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雌激素

      卵巢

      固醇

      孕激素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调节过程(如右图)

      (2)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3)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全身

      肝脏

      全身

      卵巢、乳腺全身

      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1)微量高效

      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特别提示】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机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对生理生化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6、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激素)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神经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反应速度

      迅速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准确、比较局短暂

      限

      激素调节

      (2)联系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范

      比较长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附:高等动物激素的成分

      成分类别

      氨基酸衍生物

      举例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不可以

      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多肽及蛋白质

      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固醇类

      醛固酮、性激素

      第三节

      动物激素的调节

      一、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

      动物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个体和群体的稳态。

      二、昆虫激素

      是指由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

      内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包括:

      1)

      保幼激素:保持昆虫幼虫性状

      能否口服

      甲状腺激素:可以

      不可以

      可以

      2)

      蜕皮激素:调节昆虫蜕皮

      3)

      脑激素:调节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的分泌

      外激素:一般是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体外的一类挥发性化学物质。

      传播媒介:空气或水等。

      作用对象: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

      作用:指示食源、确定领地、吸引异性等。

      举例: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追踪外激素等。

      三、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

      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见右图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①与③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见右图

      实验结果: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4、三个实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三、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附: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

      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横向运输:尖端受单侧关照射时,由向光侧→背光侧运输。

      受重力作用时,由远地侧→近地侧运输。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

      (注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2、决定因素: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浓度的关系

      (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2)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3)曲线上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4)曲线上小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大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等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特别提示】不要将图中AA′、BB′、CC′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补充:与生长素生理作用相关的图

      (1)从甲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程度高。

      思考:要除掉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应采用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2)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①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g,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增强,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m<X<2m。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侧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

      X<m。

      4、顶端优势

      (1)概念: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3)应用:对果树修剪,对棉花、番茄摘心。

      六、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

      思考:用此方法获得的无子果实与无子西瓜的获得在方法和原理上有什么不同?

      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七、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赤霉素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2芽。

      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主要是根尖。

      素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脱落酸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老和脱落。

      多)

      乙烯

      植物体各个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细胞分裂。

      八、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1、激素间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决定植物某一生理效应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量,而是各种激素间的相对含量。

      如:细胞分裂素配比>生长素配比: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细胞分裂素配比<生长素配比:愈伤组织分化出根。

      细胞分裂素配比=生长素配比:愈伤组织只生长不分化。

      九、【实验】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材料:烧杯,花盆,细沙,山茶花枝条,萘乙酸(NAA),蒸馏水等。

      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如右图):

      实验结论:300-500mg/L萘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种群,是的打√,不是的打×。

      1)

      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2)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3)

      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4)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核心问题)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特别提示】

      (1)

      样方应随机选取

      (2)

      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

      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

      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见书P72第1题)

      (3)

      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

      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

      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n3/s+…+nk/s)/k株/m2。

      例2:在某地块中选取了4个边长为2m的样方,样方中的某植物如右图,则该地块中该植物种群密度为2.75株/m2。

      动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标记(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2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M)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

      【特别提示】

      (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例: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则

      (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四)年龄结构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五)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三、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研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2)建立模型: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K/2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2→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如右图)

      思考:

      (1)右图中t1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2时,t2是对应种群数量为K值.(2)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而死亡的个体数,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数量。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般(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猎捕一定数量该生物资3源,且获得量最大。过度猎取时,种群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资源总量减少。

      2、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五、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六、【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反映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分别说明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外部环境因素和种群内部因素对种群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制约。

      2、实验材料

      活性干酵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

      附:血球计数板(可参考苏教版选修1第P82)

      (1)构造: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它的上表面有4条下凹的槽,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各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小相等的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微生物计数用,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2)规格:

      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方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方格,每一中方格又分为25小方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3格组成,见图:

      (3)使用方法

      ①取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加盖玻片盖住网格和两边的槽。

      ②将待测菌液充分摇匀后,用无菌吸管吸少许,由盖玻片边缘或槽内加入计数板,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内,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静置5-10分钟。

      ③在低倍镜下找到小方格网后更换高倍镜观察计数,上下调动细螺旋,以便看到小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位于分格线上的菌体,只数两条边上的,其余两边不计数。即数上线就不数下线,数左边线就不数右边线。

      ④计数时,若使用刻度为25中方格×16小方格的计数板,计数四个角的4个中方格,及中央1个中方格的菌数(即80小方格);若使用刻度为16中方格×25小方格的计数板,就数四个角的4个中方格(即100小方格)内的菌数。每小方格中菌数以5-10个为宜,如菌液过浓可适当稀释。

      ⑤每个样品重复计数2-3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式计算样品中的菌数。

      刻度为25中方格×16小方格的计数板:

      刻度为16中方格×25小方格的计数板:

      ⑥试验结束后要清洗和整理试验用具,特别注意血球计数板不能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正确的做法是浸泡和冲洗,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通3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

      3、研究步骤: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呈现“S”型曲线增长。

      (3)设计和实施实验

      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③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的数量,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用吸管吸取,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用显微镜观察计数选定的中方格(5个或4个)中酵母菌数并记录在下表中:(以25中格×16小格血球计数板为例)

      时间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天)

      次数

      每个中方格酵母31231231231231231231231菌数

      稀释倍

      数

      总数

      平均值

      (4)分析结果:将所得的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5)得出结论: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呈现“S”型曲线增长。

      4、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该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取样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培养后期的样液要稀释后再计数。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6)计算酵母菌数量时要注意单位、是否稀释过。

      5、深入研究

      分析环境因素(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中某养分的浓度等)对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影响。

      附: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群落,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个池塘中所有鲫鱼

      (×)(2)一个池塘中所有鱼、虾(×)

      (3)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

      (×)(4)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和所有植物(×)

      (5)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互利共生

      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

      关系概念

      名称

      互利共指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

      在数量上呈现同地衣;大步变化。如果分豆与根开,则双方或一方瘤菌等。

      生

      益。

      指生活在同一竞区域的两种或

      不能独立生存。

      竞争能力强的生牛与羊;物数量增加,竞争农作物

      能力弱的数量减与杂草;少或淘汰。生态需大草履3能量关系数量坐标图

      图

      特点

      举例

      争

      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

      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

      一种生物取食求越接近的不同虫与双物种间竞争越激小核草烈。

      履虫等。

      在数量上呈现“先羊与草;另一种生物的捕种间关系,如肉食

      食和植食行为不同步变化。

      等。

      一种生物(寄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寄或已消化利用生

      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3增加者先减少,后狼与兔;

      增加者后减少”的青蛙与昆虫等。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对寄主有害,对寄无

      生生物有利。

      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四、【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背景资料

      土壤动物概念: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

      土壤动物分类:一般按体型和习性分为四类,包括:微型土壤动物、小型土壤动物、中型土壤动物、大型土壤动物。

      2、研究步骤:

      (1)提出问题

      如: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和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作调查。

      (2)制定探究计划

      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时间

      ×年×月×日

      地点

      ××

      内容

      环境考察

      方法

      备注

      观察与测量

      带温度计、干湿计、记录本

      (3)实施计划

      ①选择样地:

      由于各类动物体型大小悬殊,活动方式各异,因而调查方案也应有所不同。如采集大型土壤动物时,选择的样地一般是在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

      ②确定样点与取样:

      在采集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点(50cm×50cm×15cm),采集样点内的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较大的土壤动物用镊子或手捡的方法(较小的用吸虫器采集),放入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瓶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③样本鉴定与结果统计:

      根据有关资料,分检并鉴定标本,填写下表,估算各物种的丰富度。

      动物种类

      大型动物

      小型动物

      微型动物

      ……

      物种丰富

      样点

      (种数)

      (种数)

      (种数)

      度D=S/lnA123(4)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如可用诱虫器采集(原理是生物的趋光性与趋湿性)。

      (3)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有些小动物肉眼难以识别,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最好用实体镜,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4倍的物镜和5倍的目镜下进行观察。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又称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过程(裸岩):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举例: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思考:

      (1)原生演替的先驱物种一定是地衣吗?

      (2)后一阶段的植物为什么能取代前一阶段的生物成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4)在该演替过程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

      思考:任何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林或森林阶段吗?

      (3)举例: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动力

      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催化剂

      2.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4和方向进行。

      (1)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四、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原生演替

      原生裸地

      较长

      较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

      次生裸地

      较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二、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4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可分为农业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1)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2)范围: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人教版: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有机物中能量。

      生物成分

      消费者

      类型: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

      类型: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地位: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作用: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等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特别提示】

      (1)一个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分解者。

      (2)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3)并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真菌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营养关系而形成的结构。

      如:

      草

      虫

      食虫鸟

      肉食性鸟

      生产者

      一(初)级消费者

      二(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2)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四、有关食物网的解题注意点

      1、食物网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止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2、同一中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即捕食与竞争,因为在同一条食物链上为捕食关系,在不同食物链两者还可能同时另一种生物,则为竞争。

      4、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由于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或增加时,对其他生物的4影响分析如下:

      (1)在一条链中:按“捕食”关系依次分析。

      (2)在不同链中:按“三角”关系分析。(见笔记)

      注意:①当用不同“三角”分析结果不同时,以最小三角的分析为依据。

      ②当有多种食物来源的高营养级生物突然缺少一种食物来源时,对其数量影响不大。

      例1、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猫头鹰是第三、四五营养级,二、三、四级消费者。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绿色植物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4)该食物网再加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该生态系的营养结构。

      例2、右图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回答。

      (1)该食物网含7条食物链。猫头鹰占有的是第三、四、五、六营养级,属于二、三、四、五级消费者。

      (2)兔与鼠的是竞争关系。蟾蜍与蜘蛛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3)由于某种原因鼠突然大量减少,蛇的数量将下降,蟾蜍的数量将下降。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见右图。

      分析:

      1、输入途径: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流动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5、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

      7、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

      (1)能量来源

      ①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②各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2)能量去路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中(注意:最高营养级无此途4径)。

      ③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现存量:最终去路是上述三个途径)

      【特别提示】

      消费者摄食的能量不是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入该消费者的能量(同化量)=消费者摄食的能量-粪便中所含能量,粪便中所含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

      (三)特点:

      1、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

      ①在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原因: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每个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特别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如某食物链中,生物A到生物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若在食物网中,则A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原因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4-5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

      2、能量金字塔

      (1)概念:各个营养级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2)意义: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补充:其他金字塔

      (1)数量金字塔:每一层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一般呈金字塔形。

      (2)生物量金字塔:每一层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的质量。一般呈金字塔形。

      【特别提示】

      用数量金字塔或生物量金字塔来表示能量关系时,有时会出现倒置的情况(如右图):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例1、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将A、B、C、D各营养级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

      A.B.C.D.

      (2)图中a1代表

      (3)图中a2代表

      (4)a3<a2的原因是

      答案:(1)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2)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

      例2、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1)若狐获得的能量是8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最多为______千焦,狼要获得该能量,草应供给这条食物链的能量至少为______千焦。

      (2)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__________被消耗,通B________利用,而B又通过C__________被消耗。

      答案:(1)1.6200(2)呼吸作用

      分解者

      呼吸作用

      例3、如右图,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若增重20g:

      (1)最多消耗_________g植物;(2)最少消耗_________g植物。

      答案:(1)5600(2)90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二)特点

      1、全球性: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不像能量流动那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三)实例:碳循环

      1、过

      小结: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还有少量是化能合成作用);

      (2)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程:

    推荐访问:新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知识点 新高 生物

    Top